“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随口一提,并没抱什么希望,没想到巡察组这么重视,真的帮我解决了,谢谢你们……”在维西县永春乡三家村牛圈房六组,村民冷大叔蹲在自家门槛上,看着短信提示的4800元到账通知,脸上充满了笑意。
这是一笔“迟到”了九年的务工费,也是维西县委第三巡察组进村第二天就解决了的“陈年旧账”。
县委第十一轮巡察第三巡察组进驻永春乡开展常规巡察期间,到三家村开展入户走访。到牛圈房六组冷大叔家中时,组长老和刚说明来意,冷大叔便打开了话匣子:“九年前,我在李某某处务工时的部分报酬一直没有拿到,有4800元呢……”话说到一半,他又摆摆手,“算了,都过去这么多年了,我也不想找了。”
小事不“小视” ,老和当即在记录本上重重画了一个圈:“冷大叔,您再说细些,我们记下来。”
原来,在2016年永春乡三家村实施的人居环境提升项目中,冷大叔在施工方李某某处务工,由于工时记录员漏记了冷大叔部分出工情况,导致4800元务工费用拖欠至今。由于李某某并不知情,冷大叔也未主动说明,这笔“糊涂账”便一直被搁置,渐渐成了冷大叔心里的一块疙瘩。
“群众的‘心上事’就是巡察的‘上心事’。”回到驻地,巡察组连夜召开碰头会。“漏记的工时费到底是无心疏漏,还是有人故意克扣?必须查清楚!”第二天一早,巡察组兵分两路,一路到乡政府调取2016年三家村人居环境提升项目用工底册;一路找当年负责记工时的工作人员、施工方负责人及务工群众了解情况。
“那年项目工期紧,每天用工数十人,我一人统计数据,难免有疏漏,可能真漏记了。”在工作人员提供的用工名单和走访群众的佐证下,当时的工时记录员翻出泛白的笔记本,通过比对施工日志和同期村民的务工台账,漏记的工时逐渐清晰。
李某某一头雾水:“项目早就实施完了,账早已结清,我真不知道老冷的工钱没发够。既然是我们的工作疏忽,不管过去多久,该补的肯定得补上,不能让务工群众寒心。”
经多方核实,冷某某反映的内容属实,于是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巡察的“显微镜”下,每一分钱都不允许模糊;为民的“赤子心”里,每一桩事都值得较真。九年旧账,两日归零,这正是巡察工作的价值所在。而巡察中的一段段故事、一声声感谢,凝聚着一份份真情,道尽了群众对巡察工作的认可,也盛满了群众对新时代巡察工作的新要求与新期待。
“一个问题解决了,可要做的事还远未结束。”巡察组长老和拍了拍组员小余的肩膀,“走吧,去下一个村组,去‘迎接’新的挑战。”山风掠过田野,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两条奔流不息的溪流,正奔向更远的远方。(普素琴 余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