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问题是巡察工作的生命线。近年来,维西县在巡察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巡察方式方法,拓宽巡察发现问题渠道,帮助群众解决急难问题。
“体验式”巡察,练就“火眼金睛”。在对村巡察过程中,该县纪委监委采用“体验式”巡察,充分利用“街天”、农忙、党员会议、周末接孩子等时间节点,到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以参与者、倾听者的身份融入群众当中,认真倾听群众对脱贫攻坚、扫黑除恶、惠农利民、教育医疗、道路出行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领域、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总体评价,以及在执行各项方针政策过程中对身边人、身边事的看法。巡察组在对维登乡开展对村巡察时,从群众的闲聊中得知,该乡部分群众年初在合作社挖山药的务工费迟迟没有发放,于是核实相关情况后,监督合作社负责人将拖欠群众的43680元务工费如数发放给359名务工群众。
入户走访细查,发挥“显微镜”作用。根据对村巡察入户走访村组全覆盖的总体要求,巡察组在走访当中,重点关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州县各项政策措施有没有落实到每一家每一户。在对塔城镇其宗村开展入户走访时,巡察组发现有个群众因意外致残,由于瘫痪在床,未能及时办理残疾证,于是当即与县残联、县医院沟通对接,帮助这名群众办理了残疾证,解决了群众的“心头难”。
“双语巡察”模式,搭建“无障碍”语言交流桥梁。针对县域内多民族聚居、少数民族群居的实际状况,在巡察组人员的抽调和配备上,根据各村实际情况,每个巡察组至少配备一名懂当地主体少数民族语言的巡察干部,开启了“傈僳语+汉语”“藏语+汉语”“纳西语+汉语”的“双语巡察”模式。巡察干部可以给少数民族同胞讲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巡察工作的方式方法,让少数民族同胞真实了解各项惠农利民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情况,同时巡察干部还能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及时沟通解决,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巡察工作的辨识度。
微信“扫一扫”,群众心里话说一说。针对巡察过程中来电来访相对较少,而群众使用手机频率较高的情况,从县委第十轮巡察开始,县委巡察办积极探索使用微信扫码举报平台,每个巡察组申请一个微信二维码,将二维码公布在巡察公告中,群众有事反映只需扫码添加巡察组微信就可以直接反映问题。微信扫码反映问题可以让群众更方便参与巡察监督工作中,调动了群众参与巡察工作的积极性,拓宽了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另一方面群众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证据,在反映问题的时候附上文字、视频、照片,让反映的事情更直观,能为后续的核实工作带来便利。在对塔城镇开展对村巡察时,在香格里拉打工的村民通过微信扫码向巡察组反映2017年修建尼塔二级油路时的补偿款和工程款未兑现问题,经巡察组向相关部门调查核实后,帮助群众兑现了16200元补偿款和工程款。
“巡察的过程就是去表取里、去伪存真的过程,巡察干部要善于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不断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打造巡察‘尖兵’,才能真正发挥巡察‘千里眼’‘顺风耳’作用。”县委巡察办负责人强调。(王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