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将党员干部的职业生涯比作一场永不停歇的修行——八小时之内是履职尽责的“工作考场”,八小时之外则是党性品格的“修养道场”。在这片组织监督相对薄弱、个人选择占据主导的时空里,蕴藏着检验政治品质的试金石,也矗立着衡量清廉程度的定盘星。如何度过这段“属于自己的时间”,恰恰最能照见一个党员干部的灵魂底色与立身之本。
立身之基,慎独之境,淬炼纯粹党性。“八小时之内”受组织监督、纪律约束,“八小时之外”则更多依靠个人修为与内在定力。这段脱离职务身份、回归生活本真的时空,恰恰是检验党员干部党性纯度的“试金石”。《礼记·中庸》有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正是在无人监督、独处之时,依然恪守内心准则,严守纪律红线。对党员干部而言,慎独绝非仅是传统士大夫的道德自律,更是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崇高境界。它要求我们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将清廉融入血脉,化为高度自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这份于隐微之处彰显的品格,才是真正坚不可摧的立身之本,是抵御“围猎”、防止“变质”的精神抗体,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
践行之要,微处见著,筑牢防腐堤坝。“八小时外”的廉洁防线,需落细落小于日常生活的具体场景之中。一次看似寻常的饭局邀约,一份不显山露水的“小礼物”,一场以“感情”为幌子的“小圈子”聚会,都可能成为廉洁堤坝的“蚁穴”。许多腐败案例表明,领导干部的蜕化变质往往始于“八小时外”的失守,从放松警惕到接受吃请,从收受小礼到巨款贪墨,终致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反之,清廉担当的典范,如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无不是在家风建设、社交往来、生活情趣等“小事小节”上率先垂范,于细微处见精神,在平凡中显担当。因此,党员干部必须时刻保持警醒,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涵养俭朴清廉的家风家教,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让清廉之风充盈“八小时外”的每时每刻、每处每地。
时代之需,清风传家,引领社会风尚。党员干部的“八小时外”不仅关乎个人品行,更具有重要的社会示范效应。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与形象。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代背景下,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成为移动的廉洁“宣传站”和“风向标”,通过自身“八小时外”的清正言行,潜移默化地带动家庭、影响社区、辐射社会,凝聚起崇廉尚洁的强大正能量。这要求我们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立好家规、树好家风,让清廉成为家庭文化的核心基因。同时,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乐于在“探照灯”下生活,习惯在“显微镜”下工作,将“八小时外”的表现作为检验党性、锤炼作风的磨刀石,以清廉担当的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与“永葆政治本色”的誓言,为社会风气注入清流、树立标杆。
党员干部当深刻认识到,“八小时外”是党性修养的延伸考场,是廉洁自律的重要阵地。唯有以慎独之心恪守内心律令,于细微之处筑牢防腐堤坝,以清廉家风引领社会风尚,方能真正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不负时代重任与人民嘱托。(杨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