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工作动态 审查调查 党风政风 巡视巡察 党纪法规 通知公告 信息公开
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文化 >> 清风时评
站内搜索:

清言廉语丨警惕人情往来中的“微腐败”

发布日期:2025-10-10 15:31:06    信息来源:香格里拉市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正常的人情往来是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然而,对于手握公权力的党员干部而言,这条纽带一旦与权力纠缠,便极易变质。一些别有用心者以“人情”为幌子,用一包烟、一顿饭、一张购物卡这类“小意思”作为“敲门砖”,悄然发起“围猎”。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深刻认识到这些“小意思”实质是腐蚀意志、破坏风气的“微腐败”,切莫让“人情”成为溃决廉洁堤坝的“蚁穴”。

“小意思”暗藏“大心机”,是温水煮蛙式的精准围猎为什么“微腐败”常始于“小意思”?因为这正是腐蚀策略的险恶之处。行贿者深谙“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他们不会一上来就送上重金,那样会让人心生警惕。相反,他们从“不起眼”的日常交往入手,递一支名烟,请一顿“便饭”,美其名曰“联络感情”,让党员干部在“盛情难却”的自我安慰中放松戒备。这种策略如同“温水煮蛙”,在不知不觉中瓦解你的心理防线。今天你收下一盒茶叶,明天就可能收下一瓶好酒;今天你觉得吃顿饭是小事,明天就可能觉得收个红包也无伤大雅。思想防线一旦被撕开小口,欲望的洪水便会汹涌而入。行贿者正是通过这一次次“小意思”的投入,进行“长期投资”和“感情储蓄”,其最终目的,是要在你行使关键权力时,让你“碍于情面”无法拒绝,用公权力为其私利“开绿灯”。因此,每一份超越正常人际交往的“小意思”,背后都可能标着昂贵的价码,切不可等闲视之。

“微腐败”滋生“大祸害”,是破坏政治生态的致命病毒。“微腐败”虽“微”,但其危害绝不可“微”观。首先,它对干部个人的腐蚀是毁灭性的。“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党员干部的党性原则和廉洁底线,往往就是在一次次“下不为例”的“小意思”中消磨殆尽,最终从破纪走向违法,从一名同志沦为人民罪人,追悔莫及。其次,“微腐败”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群众身边的“苍蝇”之害,直接破坏公平正义,让老百姓觉得“办事就要送礼”,严重疏离干群关系,侵蚀党的执政根基。更可怕的是“微腐败”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它会像病毒一样污染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的政治生态。如果“吃点喝点拿点”被视为“有本事”“会来事”,形成潜规则,那么清正廉洁的干部反而会被孤立、被嘲笑,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败坏一方风气。由此可见,“微腐败”不仅是个人操守问题,更是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问题。

严守“第一道防线”,筑牢拒腐防变的“心理防火墙”面对人情往来中的“微腐败”风险,党员干部必须保持定力,守住“第一次”,严守“第一道防线”。要心有所畏,擦亮识别“陷阱”的慧眼。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时刻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对一切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馈赠”保持高度警觉。要清醒地认识到,天上不会掉馅饼,所有“免费”的礼物背后都可能隐藏着陷阱。在收到任何“小意思”时,都要多问一句“为什么”,看清其背后的真实意图。要行有所止,划清公与私的鲜明界限。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严格区分正常礼尚往来与权力寻租,坚决将公权与私利分开。要敢于对“小意思”说“不”,在“第一次”时就果断拒绝、坚决退还,绝不给人留下任何幻想和操作空间。要言有所戒,营造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大力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坚决反对“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在工作中,既要主动服务、热情帮助,也要坚持原则、按章办事,用清风正气抵御歪风邪气的侵蚀。

“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人情往来中的“微腐败”,考验的是党员干部的初心定力和政治智慧。唯有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砥砺品质,时刻保持对“腐蚀”“围猎”的警觉,坚决守住第一道关口,才能避免“小节不守,大节难保”的悲剧,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杨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