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部署的重大任务,是各级党委政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际行动。纪检监察机关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聚焦群众痛点难点焦点,严肃查处了一批群众身边腐败及不正之风典型案例,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从近年来查处的群众身边腐败及不正之风的案件看,党员干部党性意识和廉洁意识仍不够强,不思进取、思想腐化、贪图享乐、作风漂浮、滥用职权等问题仍然存在:
“厌学症”,法纪意识淡漠。从近三年立案查处的领导干部来看,大多数基层领导干部平时忽视政治、政策理论的学习,忽视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纪律意识及法律意识淡薄,导致有些干部在被查处后还不认为自己已经触犯了党纪国法。
“软骨病”,私欲膨胀、道德滑坡。一方面,理想信念缺失,一己私欲膨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权力观,谋利之心膨胀,放任之心膨胀,贪腐之心膨胀,将本来用以为国家干事业为人民谋福利的领导职权当作谋求私利、捞取钱财、寻求退路的手段;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滑坡,挡不住诱惑。经受不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腐蚀,以及“吃点喝点不算什么”的观念,个别干部不能自持,工作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讲奉献,只讲索取,从而以权谋私,贪污腐化。
“皇帝新衣”,监督缺位、制约机制不完善。教育缺失,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方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监管不到位,由于“一把手”领导权力过于集中,上级监督太远,缺乏经常性;同级监督太软,心存顾虑,所以监督表现得尤为失之于软。特别是有些农村干部,书记、主任一肩担,集决策权和资金支配权于一身,家长制作风更为严重,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流于形式。村组账务混乱,农村三资(资产、资源、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落实不到位,对资金运作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在实际执行上往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村务、财务公开不到位,推行的村务、财务公开流于形式,对群众关心、关注的征地补偿、民生资金、财务收支等问题,不公开或有选择地公开,避重就轻。
基层党员干部是党和群众联系的枢纽,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强烈,严重腐蚀党和政府的形象,将极大的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此类案件中汲取深刻教训,强化法治意识、纪律规矩意识,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群众的急、难、愁、盼,找准切入点、着力点,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密切联系群众,同时以案为鉴、以案促改,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永葆清正廉洁政治本色,共同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要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让群众在反腐“拍蝇”中增强获得感。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始终把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摆在突出位置,聚焦十二个专项整治项目,充分发挥信访举报发现问题线索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侵害群众利益典型举报的受理、处置。以小数据形成大决策、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以小制度养成大规矩,从具体人、具体事入手,查办一批案件、总结一类规律、治理一个领域。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必须把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摆到更加突出位置,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群众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就在身边、正风肃纪反腐就在身边、纪检监察就在身边,不断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