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余哥,你这个背包的年纪怕是比你都大了,要不要我个人出资给你换一个。”一起工作的同事总爱调侃小余哥“体无完肤”的双肩包,这时小余哥总会宝贝地用双手攥紧背带,生怕真有人会强行扯下他的背包,三下五除二给他换上一个“体面”的新背包。
“它只是外面破了,里面的东西掉不出来的,还能用。”小余哥急忙解释。
探索小余哥为何一直背着一个破破烂烂的背包成了我们工作之余的主要话题,“这个背包到底经历了什么,怎么这么破”“是不是他的师傅给他留下的”“这背包是不是有什么故事”……
“是情怀。”我们终于从当事人口中得到了标准答案,可这“情怀”又让我陷入了深思,何为情怀?纪检监察干部该怀有何种情怀?经过一番思索我也得到了自己的“背包情怀”答案,无私无我即为情怀,坚守阵地便是情怀,从来如此亦是情怀。
纪检监察人的“背包情怀”是“世间安得双全法”的无私无我。纪检监察队伍中有这样一群说走就走的“背包客”,“老婆,家里全靠你了,我要出差几个月”“孩子生病了,我又回不了家只能干着急”“这几天压力太大了我直接瘦了十斤”……善于用赤诚“公心”战胜微末“私心”一直是纪检监察人必备的“小技能”,出门在外,纵有万千思绪也要一心专注于工作。“我最长的一次出差是六个月。”在以“月”为单位的见面倒计时里,“背包客”们在正风肃纪的第一线激浊扬清,纪检监察干部家属们则在这场反腐败斗争中成长为用铁壁铜墙铸造的坚实后盾,成长为寂寂无闻的幕后英雄。
纪检监察人的“背包情怀”是“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坚毅执着。在纪检监察队伍中,坚毅执着是具象化的,是随身背着电脑、打印机,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背包客”;是方寸间时时头脑风暴,不断创新廉洁文化传播形式的“后勤部队”;是铿锵坚定、铁面执纪,一心治病救人的“打铁人”。“案子没结,我这心就安不下来。”面对“硬骨头”,他们化身连轴转的机器,通宵赶报告、构思方案、审查数据,舟车劳顿,只为顺利调取一份证据,最终层层“抽丝剥茧”,用一摞摞来之不易的“小山”,将案件办成“铁案”。
纪检监察人的“背包情怀”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的从一始终。从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延安整风运动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我党总能在危急时刻刮骨疗毒成功扭转时局。新时代,纵有“拦路虎”出没,广大纪检监察干部仍坚守一方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尽管“熟人社会”免不了“善意提醒”,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