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怀着一颗忐忑的心,我从德钦县纪委监委的办公室,一脚踏进了霞若乡的田间地头。从一名机关纪检监察干部到成为乡镇纪委书记,于我而言,不仅是岗位和角色的转换,更是一场从“纸上谈兵”到“一线实战”的淬炼。回首三年,风雨兼程,让我感触良多,三年来的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办公室里的文件材料是平面的,而基层一线里的纪法人情,是立体的、滚烫的。
“新兵”上路
真正融入才是硬道理
初来乍到,最大的挑战是“本领恐慌”。乡镇纪检工作直面的是最具体的矛盾和最朴素的民心,光熟悉党纪法规远远不够,必须熟悉脚下的土地,成为真正的“霞若人”。三年来,全乡8个村(社区)的轮廓,从地图上的标记,变成了我脑海里鲜活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熟悉了村情民意,更在一次次交流中,真正触摸到了霞若乡的经济脉络。从小麦瓜种植的时令到秋收的喜悦,从松茸采挖的村规民约到乡村旅游发展的步伐,我对霞若乡高原特色产业的了解日益加深。正是这些具体的农业农村工作,让我真切地理解了什么是“最后一公里”,国家的惠民政策、项目资金……最终都要在这里落地生根。而我们纪检工作的意义,就在于守护好这“最后一公里”的公平与希望,确保政策不被“截留”,好产业不被“蛀空”。
“实战”淬炼
在办案中学会办案
坦白说,初到霞若时我办案经验很少。乡镇纪检工作直面基层矛盾,光懂条文不行,还得懂方法、有韧劲。记得第一次主导谈话时,面对当事人的闪烁其辞,内心紧张得手心冒汗,但是,成长没有捷径,就是干中学、学中干。我向县纪委办案科室骨干请教,在一次次实战中打磨谈话技巧、证据固定、报告撰写的能力。从办案“零经验”到一年查办8个案件,这对我来说不只是简单的数字增长,更是我从“不敢碰硬”到“敢于亮剑”的成长勋章。
在情与法的思考中
做好案件查办的“后半篇文章”
在众多案件中,有一位农村老党员的经历让我至今心情沉重。他为人淳朴,却因家人体弱多病,想当然地捕杀野生动物给家人“补身体”,结果触犯了法律。谈话室里,他黝黑的脸上写满无助,反复搓着长满老茧的双手,声音哽咽:“我知道我自己做错了……我就是想给家人补身体,我没想过这会犯法,更对不起党员这个身份……”他的动机源于亲情,令人心酸,但纪法的红线绝不容触碰。最终,我们依规依纪开除了他的党籍。宣布决定时,他眼圈瞬间红了,深深低下了头。
案子结了,但我们的工作不能止步于此。在党支部会议室里宣读他的处分决定时,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党纪条款一条条讲给他和所在支部的党员听。那一刻,我从一名执纪者变成了一名普法员。看着他的眼神从委屈迷茫到清醒悔悟,我明白了基层纪检工作的另一层深意,执纪既要有铁面无私的“硬度”,也要有治病救人的“温度”。 他最后紧紧握着我的手说:“谢谢您,这个教训,我会记一辈子。”
三年历练,让我对乡镇纪委书记的职责有了更深地体悟。我们不仅是监督员、执纪员,更是政治生态的“护林员”和干部队伍的“保健医”。我们的工作,在于精准发现“病灶”并果断切除,也在于防微杜渐,通过谈话提醒、警示教育,让干部少犯错、不犯错。未来,我将继续用双脚丈量霞若的山水,用忠诚守护这片土地的风清气正。这条路,我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因为这份事业,连着民心,关乎根基。(斯那初姆)